12月23日上午 ,第八届(2023)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论坛(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文旅发展论坛”)在深圳市五洲宾馆举行 。
本届论坛以“协同·跨界·振兴”为主题 ,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代表 ,国家、省市相关领导与文化、旅游、经济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投融资机构负责人 ,深入探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文旅融合的新思路、新业态、新机遇 ,汇聚智慧力量 ,推动协同发展、跨区合作与经济复苏 。
论坛设置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第十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典礼、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宣传大使颁牌仪式、主旨演讲、主题对话、圆桌论坛、作家创作交流会等环节 ,逾300人参加本次论坛 。
本届论坛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 ,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国际投资促进会联合主办 ,中传华夏国际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创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和记娱乐app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湾区校友联谊会、深大校友联谊会协办 。
北京大学城市与和记娱乐app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教授、和记娱乐app风景文旅集团投融资咨询中心主任王小莉受邀出席会议 。
吴必虎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的海洋文明与代表性表征地:大湾区文化遗产与旅游活化》的主题演讲 。
核心话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文化遗产的地方书写及如何活化利用 。
从农耕、游牧与海洋为代表的中国三大文明 ,谈到了中国海洋文明代表性表征地的闽粤 ,以及大湾区海洋文化遗产在旅游活动中的地方书写与活化利用路径 。
吴教授指出 ,在丰富的中国文化中 ,有三种基本元素——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 。
其中粤港澳核区是海洋文明中南海文化区重要内容之一 ,这个范围内海洋活动历史悠久 ,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 。
吴教授认为 ,明清两代倭乱、海禁、海上走私等活动的发展 ,使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被压缩到闽粤地区 ,闽粤地区的海洋文化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的扩张 ,逐步向外传播 ,构成了以闽粤人为核心的海洋贸易网络 。
海上丝绸之路 ,代表着一部波澜壮阔的海上文明史 。
吴教授提到 ,在北京游历图书馆中 ,馆藏了古今中外包括苏东坡、郑和、马可·波罗(Marco Polo)、利玛窦(Matteo Ricci )、汤若望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 ……等众多旅行家关于海上丝绸之路 ,以及涉及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的游历记录 ,这些丰富的旅行书写记录是大湾区地方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吴教授强调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文化遗产藏量丰富、价值重大 ,应从当前单一的海洋考古走向全方位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上 ,加大海洋文化遗产在旅游活动中的活化与利用 ,以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激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 。
吴教授认为 ,“具身游历”是大湾区海洋文化遗产地方书写与旅游活化体验的有效途径 ,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 ,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的游历记录、大湾区海洋文化遗产等转化为计算机大数据学习的语料 ,以数字化、智能化呈现的方式与游客在旅游活动中能够进行沉浸式互动体验 。
当天下午 ,多位专家围绕“一带一路文旅产业国际协同与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经济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等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对话 。
值得一提的是 ,活动还邀请了多位国际青年代表开展圆桌论坛 ,以“青年”的视角 ,探讨文旅产业在“破圈迭代”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