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 ,2023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暨“世界名山对话”在贵州省兴义市启幕 。
活动由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主办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世界旅游及旅行业理事会(WTTC)、亚太旅游协会(PATA)、世界旅游经济论坛(GTEF)、中国-东盟中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体育局、贵州省外事办公室、黔西南州人民政府等单位支持和协助 。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主席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 ,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副部长温吞·考潘(Ounethouang Khaophanh) ,缅甸旅游部副部长吴漂佐梭(U Phyo Zaw Soe) ,贵州省副省长蔡朝林 ,原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首届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邵琪伟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何亚非 ,世界旅游经济论坛(GTEF)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何超琼 ,亚太旅游协会(PATA)执行理事会秘书长司库苏曼·潘迪(Suman Pandey)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兼执行秘书长傅迎春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一级巡视员张西龙等重要嘉宾出席活动 。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和记娱乐app风景文旅集团首席科学家吴必虎教授应邀出席此次活动 ,在“世界名山对话”环节进行了题为《世界旅游名山的创建》报告 。
山地旅游的增长速度已超过旅游业整体增长速度 ,特别是新冠疫情后 ,山地出行在全球出行中仍呈现出上升趋势 。
“游客在选择山地旅游目的地时 ,会优先选择资源条件更好的目的地 ,世界旅游名山要作为全球化的旅游目的地来考虑” ,吴教授提到 ,受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的委托 ,团队基于2021年世界旅游名山分类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综合国内外各类评价标准 ,将”世界旅游名山“划分为国家名山、文化名山、自然名山等三个大类 ,每一类都有单独的评价标准和对应的评价指标 ,该标准的制定工作将在今年陆续展开 。
此次活动汇聚了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会员 ,国际组织、外国驻华机构、旅游机构、涉旅企业、世界名山及山地旅游目的地机构代表 ,业界专家、企业家、新闻媒体等200余人齐聚贵州兴义 ,围绕联盟年会主题“山地旅游资源化创新与目的地构建”和世界名山对话主题“世界名山赋能山地旅游健康福祉”展开深入讨论 ,以广阔前沿的视野、开放共享的心态 ,共商山地资源保护、创新利用与发展之策 。